4月27日-学术预告-盐碱地改良新材料、新技术学术报告会

报告时间:427日(星期日) 下午2:30-6:00

报告地点:兰州化物所理化楼三楼304会议室

报告一:低品位凹凸棒石的精制及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冯拥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023)和山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22)。现任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引进办公室主任、国际插层化合物委员会委员(ISIC)、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水滑石分会副会长、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聚焦插层结构功能材料、多孔载体与吸附材料以及非贵金属电催化材料等的基础、应用基础与工程化研究,承担国际(中法交流项目、高端引智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上项目等)和企业(中石化、中石油等)委托等项目30余项,建成百吨级以上规模装置8套,其中主导2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受聘Applied Clay Science、《精细化工》等期刊编委;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45项,研发的多项专利技术实现落地转化。

报告二:生物腐植酸环境材料创制及其应用

报告人简介:

田原宇,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碳基能源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示范,创建了基于化学族组成的分子煤化学、自由基调控热解反应机理及其调控强化机制、微纳尺度相界面调控传质等理论,发明原油/渣油/富油煤分级气相脱氢裂解制化学品、环烷基原油清晰切割高值化利用、碳基能源清洁高效分区气化和生物质自混合下行床快速热解及其系列新型立体复合塔板等原创技术,为碳基能源低碳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出版学术著作1部,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4项、中国发明专利10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0余篇。作为首位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政府或社会力量设奖省部级一等奖17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六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等称号。

报告三:盐碱土改良微生物途径的几个科学问题

报告人简介:

熊友才,生态学博士,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入选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现任Ecology and Diversity主编、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甘肃省旱地农业装备行业技术中心主任、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绿色创新甘肃省引智基地负责人。入选全球植物学和农学领域顶尖科学家榜单(Research.com)、Stanford/Elsevier2%科学家榜单。担任包括巴基斯坦拉合尔大学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the University of Lahore)、中国新质生产力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专家组成员、“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生态学会理事长、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技术专家等兼职。在旱地作物根冠通讯理论、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与进化规律、旱地作物物候与水热耦合、旱区生态系统圈层管理理论等方面发表SCI收录论文78篇,以第一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加拿大农业部ECORC研究贡献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奖项6次。

报告四:土著植物耐盐益生菌在干旱区盐碱地适种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

郭琪,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首批科技特派员,甘肃省科普专家,甘肃省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特色微生物与植物资源创新”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团队”和“农牧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骨干成员。主要从事功能微生物与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耐盐碱微生物资源及功能挖掘、修复机理、复合微生态制剂研发及连作障碍微生物人工消减技术研究;饲用树种种植推广与利用、青贮饲料产品、发酵制剂的研发;特色濒危中藏药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组培快繁、人工育苗、立体种植与栽培管理、有效成分提纯、检测等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2),发明专利授权8件(转化2件),实用新型1件,发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论文5篇。

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