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办盐碱地改良新材料、新技术学术报告会,邀请北京化工大学冯拥军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田原宇教授、兰州大学熊友才教授和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郭琪研究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兰州化物所资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甘肃省黏土矿物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员参会。
会场
冯拥军作了题为“低值凹凸棒石高值化利用及环境治理”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通过“原位还原-磁分离耦合技术”与“密度梯度分离精制工艺”,实现了混维凹凸棒石黏土转白和精制;基于凹凸棒石晶体结构中含铁等特征构建了“吸附-降解”双功能类芬顿催化体系,并应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工业废水净化等环境治理。
冯拥军作报告
田原宇作了题为“生物腐植酸环境材料创制及生态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通过开发“农业废弃物快速热解制备腐植酸技术”和“畜禽粪污高压水解制备人工泥炭技术”,突破了传统废弃物处理效率低的瓶颈制约问题,构建了“废弃物定向转化-功能材料精准创制-土壤生态修复”的循环农业利用模式,为盐碱地改良和耕地质量提升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
田原宇作报告
熊友才作了题为“干旱区盐碱土微生物修复机理与工程实践”的报告,介绍了盐碱土现状与分布以及干旱绿洲盐碱土的基本特征,剖析了干旱绿洲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提出了微生物改良盐碱土技术途径和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微生物在盐碱土改良中的未来方向。
熊友才作报告
郭琪作了题为“耐盐益生菌资源开发与盐碱地适生作物培育”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立足甘肃盐碱地分布特征,采用“微生物-植物-土壤”协同修复策略,构建的耐盐碱复合菌剂技术体系,实现了甜高粱、玉米等适生作物种植增产提质的实践结果。
郭琪作报告
在交流座谈环节,与会人员围绕盐碱地改良中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分别从矿物学、材料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等学科视角,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盐碱地治理已进入多要素协同攻关的新阶段,亟需通过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盐碱地盐渍化成因机理与生态修复的分子机制及综合调控原理,构建‘物理调控-化学改良-生物修复’的三位一体模式,系统破解盐碱地治理关键难题。